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

陈砚之 2025-10-06 12:47:48

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着陈虹挤在不足6平米的地下室,每月靠40元艰难度日,没想到妻子一句话,让他狂赚1550万,从此人生开挂。 余华这家伙,1960年出生在杭州一个医生家里。爸妈都是外科大夫,家里老是消毒水的味儿。他小时候就在医院里晃荡,太平间那股冷气和病房里的安静,让他从小就对生死有点感触。这些东西后来都钻进他的书里。1977年高考没考上,他就听爸妈的,去卫生院拔牙当牙医。天天戴口罩给人弄牙,日子过得跟嚼没味的口香糖似的,干了五年,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他心里老想着写点东西,憋不住了就开始动笔。 1983年,他第一篇小说《第一宿舍》出来了,虽然没啥水花,但让他尝到写作的滋味。接着他多练笔,慢慢摸出门道。1987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出来,这篇带点荒诞味儿的短篇,让他开始在文坛冒头。那时候他已经跟潘银春结了婚,俩人住在浙江一个小县城。潘银春就喜欢那种平平淡淡的日子,可余华老想着外面的世界,两人想法越来越不对付,婚姻也就走到头了。 1986年,余华去北京参加活动,评论家李陀看了他的东西,觉得有潜力,就劝他来北京闯荡。这话戳中他了,第二年他就打包行李,跑到鲁迅文学院深造。北京日子不好过,他住的那地下室又潮又小,吃方便面都成常态。正好在这儿,他碰上陈虹,一个写诗的姑娘。俩人聊文学聊得来,互相看手稿,关系就近了。陈虹还请他吃饭,一碗杂酱面就让他觉得挺暖和。 1991年,余华31岁,在北京正式遇上陈虹,两人成了红颜知己。他回家后,就跟潘银春离了婚。没多久,他带着陈虹又回北京,俩人挤在不到6平米的地下室里。日子过得紧巴巴,每月就40块钱,买菜都得精打细算。陈虹倒是不抱怨,她觉得跟余华一起就行。这段日子苦是苦,但也让余华专注写作。他开始琢磨新小说,打算写一个普通人怎么在苦难里熬下去。 1992年,余华动手写《活着》。他想讲一个叫福贵的家伙,一辈子遭了不少罪,可就是活下来了。写到一半卡壳了,几天睡不好,脑子乱糟糟的。陈虹翻了翻他的稿子,随口说了一句,让他改用第一人称写。这话管用,他马上重来,整本书就这么顺了。几个月下来,小说写完。1993年一出书,读者就觉得这故事接地气,福贵的命打动了不少人。张艺谋看上它了,给了25000块改编费。 1994年,电影版《活着》在戛纳拿了大奖,葛优还成了第一个华人影帝。这下小说火了,卖了2000多万册,版税1550万到手。余华从穷光蛋一下翻身,日子好过了。从地下室搬出来,他跟陈虹的生活稳当下来。这笔钱不光是钱,还给了他继续写的底气。他没停笔,1995年又写了《许三观卖血记》,讲一个工人卖血养家的故事,挺戳心的。 2005年,余华出《兄弟》,这书带点黑色幽默,写两兄弟在时代变迁里的经历,很多人看完有共鸣。2013年,他写了《第七天》,换了个角度看社会的荒唐事儿。2021年,又有《文城》,回头讲清末的故事。他的书不光小说,还写专栏,聊中国社会那些事儿,挺接地气的。他的作品翻成40多种语言,拿了詹姆斯·乔伊斯奖和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啥的。 余华的经历其实挺典型的,从小县城牙医到北京作家,中间吃了不少苦。遇上陈虹后,俩人一起熬过穷日子,《活着》的成功让他站稳脚跟。他的书总写普通人的命,苦难里怎么活下去,这点让很多人觉得亲切。他没飘起来,继续写,住在北京,跟陈虹过日子。他的故事不光是他自己的,还像好多人的影子,提醒大家生活总有转机。 从牙医转行写作,余华这步走得对。他早年那些医院经历,让他书里总有生死的味儿。《十八岁出门远行》让他冒头,但真正让他火的是《活着》。陈虹那句话,帮他改了叙述方式,小说一下活了。张艺谋的电影推波助澜,销量蹭蹭涨。版税1550万,让他经济自由,继续写想写的书。 余华的作品风格变了,从先锋派到更接地气。他写专栏时,直戳社会痛点,但不夸张,就那么平实。他的奖项不少,国际上也认可。他跟陈虹的婚姻稳稳的,从地下室到现在,俩人互相支持。他的经历告诉人,坚持写下去,总有收获。

0 阅读: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