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本世纪初美国研发 AIM-120D 的时候,还大张旗鼓宣称要用上双脉冲技术,说能把射程提升 50%,结果咱们当真埋头钻研,真把霹雳 - 15 搞出来了,美国那边却悄摸摸换了说辞 —— 所谓的 AIM-120D 压根没装双脉冲发动机,只是简单改进了燃料,最大射程连 200 公里都没到。 他们自己后来也承认,双脉冲发动机里被隔板分开的燃料段,要靠弹载计算机精准控制两次甚至多次点火时机,这个精度要求苛刻到离谱,差个零点几秒就全白费,以他们当时的技术根本啃不下来。 既然硬骨头咬不动,西方就干脆转头押注冲压发动机,觉得这路子更省心,毕竟冲压发动机不用带氧化剂,靠吸空气就能烧燃料,理论上能省出不少空间装燃料,延长动力时间。 可这冲压发动机纯属看着美,用起来全是坑。欧洲六国联合搞的 “流星” 导弹,花了近 20 年才勉强挂到 “鹰狮” 战机上,结果一实战全露馅了。 冲压发动机得靠进气道吸空气,导弹做高过载机动时进气口很容易失速熄火,为了解决这问题,“流星” 装了两个 90 度夹角的二元进气道,却又带来了阻力过大的新麻烦。 更讽刺的是,美国后来急了眼,搞出个叫 LRAAM 的新型导弹,说是射程远超 AIM-120,实际上就是在导弹尾巴加了个火箭助推器,点火后抛掉助推器再开主发动机,活脱脱一个 “拼接货”。 这种低配版双脉冲不仅机动能力差,还塞不进 F-22 的内置弹舱,连波音自己都只敢说是 “补充武器”,纯属病急乱投医的操作。 再看材料和控制技术,这两块西方早就被卡得死死的,说起来都有点好笑。双脉冲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温度能飙到 2000℃以上,普通材料根本扛不住,咱们中航工业整合 30 家院所攻关,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耐温极限提到了 2200℃,成本还降到了美国同类产品的 1/3,而洛马公司至今还得从日本东丽进口耐高温陶瓷纤维,一旦遇到供应限制就抓瞎。 美国当年搞 X-51A 高超音速试验器,钛合金蒙皮在高温下跟蛋壳似的碎裂,7 次试射 6 次坠海,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风洞数据支撑材料改进。 咱们的 JF-12 复现风洞能模拟 30 马赫环境,120 秒持续测试时长能覆盖全弹道周期,光为热防护系统就攒了 5500 组关键数据,而美国 AEDC 中心的 9 号风洞每年要检修 45 天,工程师抢 30 秒测试档期都得打破头。 控制技术上的差距更明显,霹雳 - 15 的跳频周期缩短到 0.2 微秒,敌方干扰信号刚过来就切换频率,根本锁不住它,而 “流星” 的制导系统在强电子环境下就成了 “近视眼”。 双脉冲发动机的二次点火时机控制更是精髓,得根据目标机动情况实时调整,咱们的弹载计算机能做到毫秒级响应,美国早年试验时多次出现点火延迟,要么早了浪费燃料,要么晚了追不上目标,最后干脆放弃了。 巴基斯坦空军用霹雳 - 15E 在 180 千米外击落印度 “阵风”,靠的就是 “捷联惯导 + 北斗导航 + 双向数据链修正” 的复合制导,全程精准锁定,而美国 AIM-120D3 在超过 120 千米距离上的命中率就大幅下降,实战中根本不敢那么远开火。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西方的路径依赖太严重,想掉头都难。美国的 AIM-120 系列从 1991 年服役到现在,已经生产了一万八千多枚,出口到 36 个国家,生产线、供应链全是围绕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建的,要是换成双脉冲,整个体系都得推倒重来,光设备更新就得花几百亿美元,雷神公司根本不敢冒这险。 他们只能在现有框架里小修小补,AIM-120D3 就是典型,不敢改外形尺寸,怕不兼容 F-22、F-35 的弹舱,只能升级点电子元件和软件,说是射程增加 50%,却连具体数据都不敢公布,明眼人都知道是虚张声势。 欧洲更惨,长期依赖美国的技术转移,自己搞 “流星” 时一门心思跟着冲压路线走,等发现双脉冲的好处时,已经砸了太多钱进去,骑虎难下。 等 “流星” 终于服役,才发现霹雳 - 15 靠双脉冲发动机在 100 公里处仍能保持 4 马赫存速,末端还能二次点火发起再攻击,而 “流星” 在 150 公里处速度就降到 3.8 马赫,发动机一停机动性暴跌,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现在西方想追已经晚了,咱们的霹雳 - 17 都快列装了,射程接近 300 公里,直接把门槛又拉高了一截,他们刚解决双脉冲的基础问题,又得面对新的代差。 说白了,西方就是早年误判了技术方向,又被材料和控制技术卡了脖子,加上路径依赖的拖累,一步步被拉开差距。等他们反应过来想追,咱们早就顺着技术树往上爬了好几个台阶,这可不是短期能赶上的。
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
康安说历史
2025-10-06 11:46:27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