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蒲松龄收到一张请帖,上面只写了四个字:“请吃半鲁。”朋友诚意邀请,他自然不能推辞,可一场饭局,等了一天没开饭,问了才知道,原来这顿饭早已“吃完”,他没生气,反而转身写下一张相同的请帖,回请了朋友,这一来一回,不是吃饭,是斗智。[舔屏] 清康熙三十二年腊月,济南府大街上飘着雪花,蒲松龄收到一张请帖,宣纸上毛笔字写得工整,“请吃半鲁,午时恭候。”落款是好友王秀才,平日里两人常在茶馆谈诗论文,关系还算不错。 蒲松龄当时五十三岁,刚考完又一次秀才落榜,看着请帖琢磨了半天,“半鲁”二字拆开,上头是鱼下头是日,心想大概是请吃鱼,换上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揣着两个铜板路费,踩着积雪走了三里地到王家。 推开门,屋里冷冷清清,八仙桌上摆着个粗瓷大碗,里头飘着几根葱花,汤水清得见底,连片鱼肉都没有,王秀才笑眯眯指着碗:“蒲兄请坐,这就是'半鲁',鱼已备好,至于那个'日'嘛,咱们文人雅集,不必拘泥时辰。” 蒲松龄明白了,这是拿字谜涮他,所谓“半鲁”就是只有上半截的鱼,下半截的日头压根没准备,换句话说,这顿饭根本没打算好好请,他也不动怒,端起茶碗慢慢喝完,起身拱手:“王兄雅兴,改日再聚。” 回家路上雪越下越大,蒲松龄脚底打滑摔了一跤,膝盖磕破皮渗出血,进门脱掉湿透的鞋袜,从箱子底翻出张泛黄的宣纸,磨好墨汁,照着王秀才的笔迹写下四个字:“请吃半鲁。”第二天托卖豆腐的李大嫂送到王家。 王秀才接到帖子,心里暗喜:“这老蒲还挺有意思,难不成想比比谁更会玩字谜?”特意换上新做的蓝缎马褂,中午前就赶到蒲家,院门虚掩着,推开一看,蒲松龄穿着打补丁的旧褂子,坐在石凳上晒太阳,手里捧着本发黄的古书。 “蒲兄,愚弟来了。”王秀才拱手作揖,蒲松龄抬头瞅了一眼,点点头继续看书,压根没让座的意思,院子里连壶热茶都没准备,王秀才站了会儿,只好自己找了块石头坐下。 太阳从头顶晒到西墙根,肚子咕咕叫了三回,王秀才实在忍不住:“蒲兄,这饭……”蒲松龄合上书,慢悠悠指着西边快落山的太阳:“王兄您看,那'日'都快吃完了,还剩半个边儿。 咱这顿'半鲁',上半截的鱼昨儿您府上已尝过,今儿该轮到下半截的日头,可惜啊,天要黑了,这日头也吃不成了。” 王秀才愣了半晌,脸涨得通红,他这才明白,上回自己端出半碗清汤糊弄人,蒲松龄今天连汤都不给,只让他干等着看太阳,这一来一回,谁真心谁假意,全摆明了。 其实蒲松龄不缺这顿饭,他家院子里种着白菜萝卜,虽说粗茶淡饭,倒也饿不着,但朋友请客,端出半碗清汤就算完事,这份轻慢让他咽不下这口气,他不是争那口吃的,争的是做人的体面。 这事儿在济南城传开,茶馆里说书的编成段子,有人笑蒲松龄小气,为碗鱼汤较真;也有人说他聪明,用同样的法子治住了耍滑头的朋友,蒲松龄听了也不辩解,照旧每天窝在书房写他的《聊斋》。 王秀才后来逢人就说:“老蒲这人,表面不声不响,心里跟明镜似的。”两人倒也没翻脸,只是再请客吃饭,都老老实实备上几个硬菜,再不玩那些虚头巴脑的花样。 那碗没动过的鱼汤,和那个等不来的饭局,成了蒲松龄一生的注脚,他没靠科举当官,却用一支笔写尽世态人心,请客这件小事,藏着的是真心还是应付,一顿饭就能见分晓。 网友热评: “这操作我给满分!现在请客吃饭最怕遇到画大饼的,表面说请吃龙虾,结果端碗泡面糊弄人,蒲老师这波反向操作,直接把对方整破防了!” “要我说这故事就是古代版《反PUA指南》!领导请吃饭说'浑水摸鱼',蒲松龄转头用'阳光普照'教做人,现在某些领导画饼还觉得自己挺高明,真该学学古人这波操作。” “《聊斋》里全是这种暗戳戳的讽刺!聂小倩被感化是教人向善,婴宁笑出八颗牙是讽刺装傻充愣,这'半鲁'饭局更是把官场潜规则扒得底裤都不剩,建议语文老师把这篇列入必考篇目!” “咱山东人就是实在!你请我喝鱼汤得有鱼有汤,空盆子算哪门子待客之道?蒲老爷子这波操作给咱齐鲁大地长脸了!” “笑死,这不就是古代版'你礼貌吗'?领导让我加班说'锻炼机会',我直接回他'您先体验996福报',建议把'半鲁'刻成办公桌摆件,专治各种阴阳怪气!” 如果穿越到清朝当蒲松龄的朋友,你会帮他设计什么“拆字梗”回敬这场饭局?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脑洞! 信源:蒲松龄纪念馆
清朝,蒲松龄收到一张请帖,上面只写了四个字:“请吃半鲁。”朋友诚意邀请,他自然不
风景繁华
2025-10-06 10:49:12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