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9年1月,黄埔军校校长关麟征去看望被软禁的国军上将卫立煌,遭到门口宪兵阻拦后,关麟征气得将中将肩章扔在地上,骂道:“凭这个都进不了门,我也不要了!” 1949 年初,南京一处私人住宅外,一场突发的冲突让国民党高层表面的体面露出了破绽,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关麟征中将来探望被软禁在这里的卫立煌上将,却被门口的宪兵拦了下来。 关麟征性格刚烈,既是卫立煌的老朋友,又是宪兵司令张镇的黄埔一期同学,可这些身份在当时一点用都没有。 宪兵告诉关麟征,没有最高指令谁都不能进去,听到这些的关麟征彻底发火了,他一把扯下肩膀上的中将领章,狠狠摔在地上,大声骂道:“凭这个都进不了门,我也不要了!” 这一扔不只是他为个人情义发泄情绪,更像是一记耳光,打在了国民党早已不稳的 “规矩” 上。 很快这件事就在军政界传了开来,有人说他胆子太大,也有人佩服他有血性,但所有人都看明白了:卫立煌住的不是普通住宅,而是一座看不见的牢笼,这座牢笼是蒋介石按照自己的意愿亲手打造的。 事情要从东北战场说起,当时,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锦州等几座孤立的城市里,物资补给也断了。 作为东北 “剿总” 司令,卫立煌坚决反对蒋介石让他派沈阳主力部队向西去解救锦州的命令,卫立煌判断,这支部队一旦出城肯定会在半路上遭到伏击,最后只会导致锦州和沈阳都保不住。 可蒋介石根本听不进这种他认为 “消极” 的判断,他绕开卫立煌,直接指挥部队,最后东北战场全面失败。 战败的责任总得有人承担,于是,蒋介石就选了卫立煌来当“替罪羊”,一道 “迟疑不决,坐失战机” 的罪名,加上 “撤职查办” 的命令,把卫立煌从北平的闲居生活中拉了出来一路押送到南京,关进了这座专门为他准备的牢笼。 还派了大量兵力进行把守,住宅外有带枪的宪兵 24 小时站岗,住宅里面还有毛人凤手下的特务的贴身监视。 这里严到什么程度?就连参谋总长顾祝同想来探望,都必须得到蒋介石的特别批准,门口的宪兵队长也只能摊开手表示,就算是他的顶头上司张镇司令也做不了主。 但再坚固的牢笼,也挡不住外面局势的变化,各种力量从不同方向,慢慢动摇着关押卫立煌的 “高墙”。 顾祝同奉命来见卫立煌,主要任务是劝卫立煌去台湾,这是国民党官方想给卫立煌安排的 “后路”,卫立煌心里很清楚去台湾的后果,就用妻子韩权华病重当借口,指着妻子蜡黄的脸色和浮肿的身体,巧妙地应付了过去。 接着,卫立煌的连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带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敦礼和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琇一起来访。 这三位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看法更实际,他们认为文人去台湾或许没什么问题,但卫立煌是手握过重兵、又和蒋介石有旧怨的将领,去了台湾恐怕会有危险。 老战友李明扬来探望时说得更直接,他几乎是拍着桌子警告卫立煌,去台湾就是自寻死路,必须赶紧想办法逃走。 就在各方意见交织的时候,一封来自扬州高旻寺长老的秘密信件悄悄送到了卫立煌手中,卫立煌在北伐时期曾和这座寺庙的僧人有过交往。 而当时,这座寺庙已经在长江以北的解放区里了,长老在信里用禅语给出了建议,每一句都在暗示卫立煌:往北边去,才有生路。 1949 年 1 月,蒋介石宣布 “下野”,李宗仁担任 “代总统”,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让关押卫立煌的牢笼根基开始松动。 李宗仁上台后立刻下令撤走了卫立煌住宅外的宪兵,虽然毛人凤的特务还留在里面,但外部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李宗仁甚至亲自给卫立煌打电话,还派车接他去总统府聊了一整夜,这无疑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 卫立煌的处境要变了。 最终,决定命运的时刻出现在 1 月 28 日,也就是农历除夕夜,那些奉命留在卫立煌身边的特务,一心想着回家吃团圆饭,竟然擅自离开了岗位。 这个因为人的本性而出现的漏洞成了卫立煌逃出牢笼的唯一机会,卫立煌当机立断,换上普通衣服,在之前安排好的人的帮助下坐车离开南京,辗转到了上海。 最后,卫立煌在上海登上了一艘英国商船彻底摆脱了监视,几年后的 1955 年,这位前国民党上将在中共的安排下经过澳门回到了大陆,为自己动荡的半生选择了一个最终的归宿。 参考资料: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料库——回忆卫立煌先生——第十六章 软禁南京 出走香港
[微风]1949年1月,黄埔军校校长关麟征去看望被软禁的国军上将卫立煌,遭到门口
千浅挽星星
2025-10-04 19:41: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