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夺取天下后,朱元璋赐给冯胜一杯毒酒。冯胜拿起酒杯问:“喝了这杯酒,能不能留我女儿和老婆一命?”朱元璋冷冷一笑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冯胜原本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可因为自己的野心和错误的决定,给自己一家都带来了杀身之祸。 在看到朱元璋赐给自己的毒酒后,冯胜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做法是多么的愚蠢,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冯胜看着朱元璋哀求道:“喝了这杯酒,能不能放过我的老婆和女儿。” 然而朱元璋的回答让冯胜彻底死心,毕竟在除掉冯胜之后,他的家人肯定会为他报仇,因此可能会做出一些对朱元璋不利的事情,朱元璋必须斩草除根,才能以绝后患。 最终冯胜一家都难逃一死,而冯胜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或多或少也和胡惟庸有着一定的关系。 当时胡惟庸也是一名得力干将,为国家做出过很多贡献,这也让胡惟庸的权利变得越来越大,甚至有着“功高盖过主”的隐患,因此胡惟庸一直都被时刻关注着。 然而胡惟庸却不当一回事,而是不断的干扰朝政,做出了很多不该是他做出的事情,甚至还亲手除掉了朝政中的官员。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直接挑明,而是继续观察胡惟庸的一举一动,毕竟胡惟庸也算是一个国家功臣,他如果盲目的将其处决,自然是会让一部分的官员和百姓感到不满,到时候就会出现更多的混乱。 再加上胡惟庸为了国家做出过那么多的贡献,朱元璋也不相信他有谋反之心,仅仅只是认为胡惟庸现在有点“飘了”,因此朱元璋暂时留了胡惟庸一名。 然而随着胡惟庸的势力不断变大,很多人都看到了胡惟庸的野心,再这样放任下去不管的话,胡惟庸迟早要做出更加过分的事情。 但朱元璋给了胡惟庸很多机会,可没想到的是,胡惟庸竟然真的有了谋反之心,一次,胡惟庸上报朱元璋,自己家中的枯井突然涌现了大量泉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征兆,因此便邀请朱元璋来家中做客,欣赏这一神奇的现象。 当时朱元璋也没有多想,便答应了下来,然而等胡惟庸走后,朱元璋身边的大臣却劝告朱元璋,表示就这样去胡惟庸的家中有点冒失,如果有埋伏的话那就会遭遇不测。 起初朱元璋还是不愿意相信胡惟庸会有胆量谋反,但这件事关系到自己的安全,便派出几个探子先去一探究竟。 结果探子发现胡惟庸的家中埋伏了大量刺客,当朱元璋得知这样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之前始终相信胡惟庸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可这一次的邀请,很显然是是一个陷阱。 尽管朱元璋不愿意相信胡惟庸已经叛变的事情,但这已经成为事实,于是朱元璋直接下令除掉胡惟庸。 不仅如此,朱元璋通过胡惟庸也意识到,只有当机立断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以及自己在国家之中的地位。 于是朱元璋直接诛九族,让胡惟庸一家彻底失去了希望,此时的朱元璋才开始对身边的人进行防范,避免出现下一个胡惟庸。 然而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已经出现防范的心理,这个时候即便是没有逆反之心,但不好好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旧会招来杀身之祸,可偏偏冯胜对此毫不在意。 毕竟冯胜也立下过汗马功劳,他说服了蒙古统领归顺他们,但这样的高功,却让冯胜开始飘了,甚至跟着冯胜,他的家人也开始忘乎所以了。 在庆祝统一蒙古的庆功宴上,冯胜的女婿当着朱元璋的面,竟然不顾形象和蒙古统领闹矛盾,这直接影响大明和蒙古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这也让朱元璋挂不住面子,明明蒙古统领都已经答应了冯胜的条件,可还没等发展下来,就已经有人开始看不起蒙古了。 况且冯胜的家眷都敢这样做,那冯胜的胆子岂不是更大,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朱元璋就一直在关注着冯胜一家。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免掉了冯胜的官职,让他告老还乡,但是冯胜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朱元璋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冯胜能够安分守己的生活,那么他和他的家人至少不会引来杀身之祸,但是冯胜却在私底下勾结朱橚。 被朱元璋发现后,下场就不用说了,毕竟越过朱元璋,直接和朱橚进行勾搭,其背后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将朱元璋搞下台,然后让他们获得荣华富贵。 因此朱元璋吸取了胡惟庸的教训,直接赐给冯胜一杯毒酒,终结了他的生命,为了防止冯胜的家人报复自己,朱元璋也处死了冯胜一家。 毕竟冯胜的家人早已开始忘乎所以了,他们会不会报复朱元璋,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朱元璋才会如此心狠手辣。 其实在历史上,有很多“功高盖过主”而引发的悲剧,其实对于那些立功的将军,或许“告老还乡”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信息来源: 海峡新干线《智囊》:朱元璋赐给冯胜一杯毒酒,冯胜拿起酒杯问:喝了这杯酒,能否留我女儿和老婆一命?朱元璋却冷笑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百度百科胡惟庸案
楚相孙叔敖临终前,将儿子唤至榻前,告诫道:“我屡次推辞君王封地,死后,这封赏必会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