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叫李家坳,以前是出了名的“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

叙白呀嘿 2025-10-04 12:50:01

我们村叫李家坳,以前是出了名的 “空心村”—— 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白天街上看不见几个人,晚上更是早早黑灯,连个聊天的地方都没有。直到五年前,村里陆续回来四位退休干部,日子才慢慢变了样。 最先回来的是张叔,以前在县里农业局待过,退休那年正好60,开着辆半旧的SUV,拉着一后备箱行李就回了老宅。村里人见了都嘀咕:“城里住得好好的,回来遭这罪?”张叔也不辩解,第二天就扛着锄头在村头转,跟蹲墙根晒太阳的老人们搭话:“咱村这土,看着黏,其实适合种晚熟桃,我以前下乡时见过,挂果稳,耐储存,运出去能卖上价。” 老人们笑他:“张干部,你当还是在局里发文件呢?咱这地,年轻人都不爱种,荒着多少年了。”张叔也不急,从后备箱翻出几本农业书,挨家挨户送,“先看看,觉得行,咱试试,种子钱我出。” 没过俩月,李姨也回来了。她以前是镇里中学的教导主任,老伴走得早,儿子在外地定居,她嫌城里冷清。回来那天,张叔去接的她,俩人在村口碰上,李姨指着村里那间漏雨的旧祠堂:“这地方空着多可惜,改改当教室呗?村里娃放学没处去,天天在泥地里疯跑。” 张叔一拍大腿:“我正愁没地方开会呢!”俩人一合计,张叔掏了三万,李姨拿了两万,又找村支书批了手续,请了两个瓦匠,带着几个闲着的老人,把祠堂翻修了。屋顶换了新瓦,墙面刷得雪白,里间隔出两间教室,外间摆了几张桌椅当“村委会临时办公室”。开学那天,李姨站在门口给娃们发本子,笑得眼睛都眯成缝:“以后放学都来这写作业,姨给你们辅导。” 年底的时候,王哥和赵姐也回来了。王哥以前在交通局管工程,赵姐是县医院的护士长,俩人是夫妻,退休后合计着找个清净地方养老。一进村就被张叔拉去看那片刚栽上桃树苗的坡地:“老王,你看这路,下雨就泥泞,明年果子熟了咋运出去?”王哥蹲地上捏了把土:“简单,修条碎石路,我找以前的老伙计弄点废料,花不了几个钱。”赵姐则盯上了李姨的“教室”:“光教娃不行,村里老人看病也难,我在这摆张桌子,每周三上午坐诊,量量血压开点常用药,有重的我帮着联系县医院。” 就这么着,四位“老干部”在村里扎下了根。张叔带着人种桃树,从剪枝到施肥,手把手教;李姨的“教室”不光管娃,还办起了扫盲班,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王哥带着人修了三条路,还把村里那口老井淘了,安上了太阳能水泵;赵姐的“周三诊所”雷打不动,有回村东头的刘大爷半夜肚子疼,赵姐打着手电筒走二里地去看,又联系县医院派车,硬是把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第二年春天,桃树开花,粉嘟嘟的漫山遍野,引来了不少城里人拍照。秋天果子熟了,王哥修的路派上用场,张叔联系的收购车直接开到地头,一斤桃卖三块五,比种玉米强十倍。村民老周数着票子直抹眼泪:“活了六十岁,头回见种地这么来钱!” 更没想到的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往回走。老周家的小子以前在深圳电子厂上班,听说家里种桃赚钱,辞了工回来,跟着张叔学技术,还开了个网店卖桃干。李姨的“教室”也添了新设备,她儿子给寄来几台电脑,教娃们学编程。 现在的李家坳,白天街上人来人往,有挑着担子卖菜的,有开着三轮车送桃的;晚上祠堂那片亮堂堂的,娃们在里面读书,老人们在外面下棋,张叔他们四个常坐在门口的石墩上聊天,说的都是谁家的桃该疏果了,谁家的娃该升初中了。前阵子村支书去镇上开会,回来跟人说:“咱村现在是‘明星村’了,镇长都问咱经验呢!”张叔听见了,笑着摆手:“啥经验,就是住这儿舒坦,想给街坊办点实事呗。”

0 阅读:28
叙白呀嘿

叙白呀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