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不夸张的说,中国军事能发展到现在,乌克兰的帮助可真不小,那这个遗憾到底是啥呢? 这遗憾得从乌克兰那堆 “苏联遗产” 的含金量说起。要知道乌克兰继承了苏联 30% 的国防潜力,6 个大型水面舰造船厂占了 3 个,连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厂都在它家,简直是给刚起步的中国军工送来了 “技术宝库”。这二十多年的合作里,从海军到航空,几乎每个关键领域都有乌克兰的影子。 就说海军装备,除了人尽皆知的辽宁舰,还有 “乌克兰三舰客” 的另外两位:1993 年花 1750 万美元从赫尔松造船厂买来的 “雪龙” 号破冰船,改造成后成了中国唯一能闯极地的科考船;同厂造的 “青海湖” 号补给舰,原本是苏联海军的订单,苏联解体后烂在船台,中国买回来续建,1996 年交付后成了当时最大的综合补给舰。 更关键的是辽宁舰的配套,乌克兰不仅给了 “瓦良格” 号的全套设计图纸和建造工艺标准,还开放了 “尼特卡” 舰载机训练中心,帮中国培训首批航母飞行员,甚至连地面训练系统的技术都交了底,等于把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全流程都铺了路。 航空领域更是收获满满,中国 L-15 高级教练机用的 AI-222-25 发动机,就是乌克兰 “伊夫琴科 - 进步” 设计局的拳头产品。这发动机厉害到什么程度?全球销量预计能到 1000 台,总价值 20 亿美元,中国不仅先拿了 9 台,还签了 40 台的增购合同,靠着它才搞定了首款超音速教练机的动力问题,要知道这机型比同类产品便宜不少,后来成了 K-8 教练机的换代主力。 还有那十年里通过 “双引工程” 从独联体引进的上万名专家,乌克兰是重点区域,2006 年一年就有 2000 多人次来华,这些老布尔什维克带着技术图纸手把手教,连材料配方都不藏着掖着,简直是 “技术扶贫”。 但就是这么个 “送宝” 的主,偏偏有件最关键的宝贝,中国馋得不行却没能拿到手。这件宝贝就是图 - 160 战略轰炸机,苏联当年计划造 100 架的 “空中巨无霸”,速度比美国 B-1 轰炸机快 80%,航程多 45%,堪称战略威慑的 “大杀器”。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手里攥着 19 架,这可是全球仅存的宝贵存量,当时中国立马派了代表团去谈,就盼着能把这压箱底的技术弄回来。 可坏就坏在国际环境太复杂,俄罗斯先跳出来施压,说这是苏联遗产得归自己,还提出用天然气费用抵债要走 8 架。美国更狠,直接给乌克兰塞了 1500 万美元援助,逼着它签了销毁协议,怕技术流出去,还派专人蹲守监督,要求把飞机切成 5 段,确保没法重新组装。 就这么着,乌克兰手里剩下的图 - 160,除了一架送博物馆,其余全被拆成了废铁。要知道当时中国的战略轰炸机还靠着轰 - 6 撑场面,跟图 - 160 差着代际,要是能拿到这 19 架里的几架,再加上设计图纸和制造工艺,至少能少走十几年弯路。 后来俄罗斯把拿到的 8 架改成了图 - 160M,装上新发动机接着用,还在搞更先进的 PAK-DA 隐身轰炸机,而中国只能从零开始啃战略轰炸机的硬骨头。 想想看,辽宁舰让中国航母从无到有,AI-222 发动机让教练机一步到位,唯独图 - 160 这块 “肥肉”,明明就摆在眼前,却因为外力干预眼睁睁看着被毁掉,这种差临门一脚的滋味,才是最让人遗憾的。 毕竟其他技术能慢慢吃透,但战略级武器的完整技术体系,错过了那个特殊的窗口期,再想补回来可就太难了。
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04 11:30: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