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铁再现优先席冲突:华人社会为何频频因让座争执】海外新鲜事
台北地铁近日再度发生让座纠纷。一名老妇人因要求年轻乘客让座未果,挥动手提袋攻击对方,结果被男子一脚踹倒,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台湾让座冲突屡见不鲜。今年7月,台湾立法机构通过法案,将“博爱座”更名为“优先席”,在原有老人、孕妇、行动不便者、带小孩者的标志外,新增“其他有实际需要者”。
设计专家指出,台北地铁优先席采用深色座椅,与普通座位区分明显,容易造成“标签化”,引发矛盾。相比之下,日本、伦敦等地的地铁只在座位上标注标志,并未用不同颜色区分,因而减少了乘客的心理压力。
事实上,台湾因博爱座问题引发的冲突并不少见。2021年,一名男子要求乘客让座未果后持剪刀攻击,后来再次持剪刀伤人,被判刑8个月。2023年,也曾发生乘客不满他人未让座,动手打人甚至当众羞辱的事件。
学者认为,让座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设计,更在于观念。台湾学者指出,原本“博爱座”是希望有需要的人优先使用,但过度标签化,反而让老人、孕妇、病患担心外观不够“符合条件”,甚至有人因不愿被视作弱势而拒绝使用。
“改名优先席,更接近英文 priority seat 的本意,强调‘有需要的人’可以无负担地坐下。”专家表示。
冲突背后的文化因素
在华人社会,孝道与尊老传统根深蒂固。大陆地铁普遍设置“爱心专座”,香港则称为“关爱座”。但类似争执同样不断:北京地铁曾有老人因未获让座动手打人,香港地铁也出现老人辱骂年轻乘客的事件,甚至被网民讥为“批斗座”。
文化学者分析,传统儒家思想本意是倡导社会和谐与情感尊重,但如今“博爱座”被制度化、标签化,反而演变为“身份化”的强制要求,带有法家式的规定意味,违背了“让”的原意。
专家指出,让座的关键不在座位颜色或名称,而在于乘客素质和互相体谅。“年轻人也可能有隐性疾病或义肢,老人也可能不愿因外表被标签化。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营造理解和互助的社会氛围,而非简单依赖硬性制度。”
图1:台北捷运近日再次发生“让座”冲突
图2:台北捷运一般座位是浅蓝色,优先席为深蓝色,视觉上有明显的识别效果
图3:台北捷运文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