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号,围绕俄罗斯与伊朗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俄罗斯已经正式接任了10月联合国

小陌故事汇 2025-10-03 10:31:18

10月2号,围绕俄罗斯与伊朗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俄罗斯已经正式接任了10月联合国安理会的主席国;二是俄罗斯已经决定不承认、不执行对伊朗的快速恢复制裁;三是俄伊所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恰好正式生效。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系列的进展?俄罗斯与伊朗在朝向同盟化的关系在前进吗? 国际棋局上突然落下了三枚重磅棋子。俄罗斯握着安理会主席国的槌子,转身就对伊朗制裁说了“不”,那份全面战略伙伴条约偏偏选在这天生效。这哪是巧合?分明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地缘政治交响乐。 西方制裁的铁幕下,莫斯科与德黑兰越走越近。去年两国贸易额暴涨20%,军事合作早已不是秘密——伊朗无人机在乌克兰战场呼啸而过,背后是俄式技术的输血。这种抱团取暖,分明是被逼出来的生存智慧。 安理会主席国的身份此刻成了绝佳盾牌。俄罗斯理直气壮否决制裁决议时,仿佛在说:规则制定者的位置,终究要用来守护自己的盟友。这套操作让人想起冷战时期的美苏博弈,只不过这次主角换了方位。 那份刚刚生效的全面战略伙伴条约,内容扎实得令人心惊。能源、军工、金融——几乎每个领域都写着“去美元化”。两国甚至开始搭建独立结算系统,这分明是要在西方经济体系外另起炉灶。 但千万别急着给他们贴上“新同盟”标签。俄伊关系始终带着若即若离的微妙感:叙利亚战场上他们可以肩并肩,却在里海油气田划分上寸土不让。这种务实主义结盟,比传统军事同盟更灵活,也更难捉摸。 德黑兰的街头飘着俄语标牌,莫斯科的超市摆满伊朗藏红花。民间的温度计往往比政治宣言更真实。当普通民众开始习惯对方的存在,这种关系才真正拥有了韧性。 观察家们注意到个有趣现象:每当西方加大制裁力度,俄伊高层会谈频率就会明显提升。压力成了最有效的黏合剂,这倒验证了国际政治中的“逆境共生”定律。 站在历史坐标上看,这两个文明古国的靠近充满戏剧性。曾经波斯与沙俄在高加索兵戎相见,如今却在谈判桌上共享茶饮。地缘利益的魔力,足以让世仇变成伙伴。 对于世界格局而言,这种组合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当安理会五常之一与地区强国深度绑定,传统霸权体系出现了新的变量。多极化浪潮不是正在到来,而是已经拍打在现实岸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3
小陌故事汇

小陌故事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