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以色列宣布 10月1日,以色列第12频道宣布,美以不同意对加沙停火协议进行重大修改,小修可以,大改免谈。美国高官放话,撤军早几天晚几天、交枪分几步,这些能聊,但想让以色列把安全防线整个拆掉,或让哈马斯继续管加沙,想都别想。以方更干脆,除了技术细节,其余没得谈。(央视新闻) 这话听着强硬,其实早有铺垫。美以这套态度,本质是把自己的方案当“最后通牒”,根本没给对方讨价还价的空间。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并肩站在白宫讲台前,抛出的所谓“20点计划”裹着和平的外衣,内核却是赤裸裸的最后通牒。“你们有72小时决定是活还是死”——这话术不像外交辞令,倒更像黑帮电影里的台词。 仔细翻看这份计划,五大关键问题全是空白。加沙未来由谁管理?以色列何时撤军?巴勒斯坦建国是否可能?这些核心问题统统没有答案,条款里找不任何有约束力的时间表和执行机制。模糊不清的表述背后,藏着一个明确的意图:哈马斯必须彻底退出加沙舞台。 这份计划在以色列内部也引发了争议。极右翼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毫不客气地批评这是“彻底的外交失败,将以悲剧收场”。他心痛的是“浪费了彻底扼杀巴勒斯坦建国野心的机会”。内塔尼亚胡的算盘打得精明,他或许正指望哈马斯的抵触情绪远超以色列,这样他就能随心所欲地“延长战争”。 哈马斯此刻的沉默不是屈服,而是在血泪教训中的清醒。他们记得今年三月,停火协议第一阶段刚结束,以军就违约发动突袭,导致四百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当美以的承诺一次又一次被撕碎,任何理智的人都会问:凭什么再相信这次? 炮火仍在加沙的土地上咆哮。以军导弹继续击中学校,医院持续遭受袭击,咖啡店和木工车间也不能幸免。加沙城居民马哈茂德·巴克尔绝望地说:“我已经搬了十多次,现在实在走不动了……我们没有地方住,也没有钱。” 一边是美以在谈判桌上开出苛刻条件,一边是加沙民众在废墟中挣扎求生。面对以军要求南迁的命令,许多人根本无力负担搬迁的高昂费用。穆罕默德·塔赫拉维道出了残酷的现实:“如果南迁,每个人需要5000新谢克尔才能在南部租到地方住。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特朗普自告奋勇担任“和平委员会”临时主席,负责加沙重建,这画面颇具讽刺意味。当年那位房地产大亨,如今依然不忘感慨以色列“放弃了海洋”,遗憾这片滨水地产本该是笔好生意。 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美方的“20点计划”明显偏袒以色列。美联社记者乔·费德曼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计划“实际上就是要求哈马斯投降、解除武装并将加沙地带控制权交给由特朗普领导的国际监管机构”。 和平从来不是靠倒计时逼出来的。当谈判桌上只允许讨论“怎么交枪”、“何时撤军”这些技术细节,却不准触碰最根本的公正问题时,这样的“和平”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压迫。没有钥匙只握在一方手中的和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加沙持续2年的大轰炸停止了,200多万加沙人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以色列国防军司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