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

陈砚之 2025-10-01 16:47:11

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20年后还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二维码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放弃索取专利费,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 腾弘原1957年出生在东京,那时候日本经济正起飞。他从小接触机械设备,在学校里搞电子实验,拆家里的电器看内部结构。1976年考入法政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光学识别和数据处理,参与小组讨论自动化系统。1980年毕业后进日本电装公司,这是丰田汽车的零部件子公司。他先在生产部门干活,每天巡视装配线,记录零件数据,看到工人手动扫描条形码老出错。20世纪80年代,他转去开发条形码扫描器和光学字符识别设备,操作测试仪器,调整光源角度提高精度,积累现场经验。公司指派他领导小团队开发新型编码系统,只有两人参与,从围棋棋盘黑白图案中找想法,用铅笔勾勒矩阵结构,反复修改。团队讨论代码容错机制,连接扫描设备验证,完善位置标记设计,确保污损或倾斜时还能识别。他向高层汇报进展,强调存储优势,继续测试不同尺寸原型,记录实验数据变化。 腾弘原的职业路径挺直的,从大学毕业就扎根电装公司,专注改善生产流程。工厂零件堆积,他计算传统条形码容量限制,意识到需要更大存储空间。1992年团队启动项目,他领导研发,目标是容纳更多字符包括汉字。过程花了两年,测试各种图案,最终定下黑白方块矩阵。电装公司支持这项工作,他整理文档,准备公开规格。这段经历让他成为二维码领域的关键人物,但也暴露了日本企业在专利策略上的保守。 1994年腾弘原在电装公司爱知县车间完成二维码发明。丰田生产线零件种类多,每件记录多项信息,条形码只容纳少量字符,工人需多次扫描。他带两人团队从1992年起研发,摆放零件样品和扫描仪。用铅笔绘制矩阵图案,计算排列组合,确保存储量达4296个字符。操作电脑模拟读取,调整三个角定位标记,测试快速移动时稳定性。在传送带上放印有原型代码的盒子,观察扫描枪响应,反复修改减少错误率。发明后,他查看专利文件,觉得技术基础简单,不需收费,签署文件公开规格。公司高层讨论同意,他归档文档,强调网络工具可能取代它。 2014年欧洲发明奖典礼上,腾弘原接奖杯,对记者表示二维码最多再活10年。那时中国工程师徐蔚2011年提交“扫一扫”技术专利,涵盖条形码图像通信方法,在中美日欧注册。假设腾弘原当初收费,按中国每日扫码频率,每年至少付日本50亿元授权费。他的开放选择影响全球格局,中国企业扩展移动支付,避免巨额支出。这事儿反映出专利决策的长期效应,日本企业虽发明却没垄断收益。 二维码开放规格后,中国从2005年起逐步传播。王越研究日本医院二维码系统,回国成立首家二维码公司,测试手机扫描功能。2012年微信集成扫一扫,用户对准付款码交易,普及率升至86%。徐蔚专利扩展全球,中国企业在生成二维码时收授权费,日本公司有时付许可。腾弘原目睹海外采用,继续在电装担任工程师,参与代码优化。他未表达后悔,但历史显示开放促进扩散。2020年采访中,他演示手动解码,用纸笔拆解图案。公司将二维码部门独立为子公司,他2001年转入,专注边缘产品业务。 全球二维码产生量巨大,中国汉信码获国际标准,输出多国。腾弘原职业以这项发明为核心,偶尔分享开发经历,强调实用性。中国支付系统依赖二维码,支付宝2011年引入,推动现金less社会。到2018年,中国83%支付用移动方式,街头小贩都用二维码收款。这发展超出腾弘原预期,日本仍偏好现金,便利店顾客多掏硬币。

0 阅读: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