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埃及空军嫌弃中国歼-6落后,不愿给钱,僵持不下之际,团长刘国民冒出一

地缘历史 2025-10-01 09:46:15

1979年,埃及空军嫌弃中国歼-6落后,不愿给钱,僵持不下之际,团长刘国民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年春天,刘国民刚到开罗,身上只有5美元,全靠同事龚瑛临行前塞的。别说打车,连喝瓶水都得掂量。   可这不是旅游,是带着任务来的——卖战机。中国第一次正式军贸出口,就在他这一趟了。   中国战机?埃及人一听就皱眉。苏联的米格-21他们都嫌慢了,中国的歼-6还落后一代,还是米格-19的翻版。   他们开门见山:要援助,不给钱。理由也冠冕堂皇,说是国家刚打完仗,经济困难。   刘国民没急,反问一句:“你们国家人均GDP是多少?”埃方代表一愣,说:“一千多美元。”他点点头:“我们不到300。”   接着补一刀:“你们苏伊士运河收外国船的钱,怎么不说是援助?”   这话把对方顶得说不出话。可问题来了,话虽说赢了,谈判却陷入僵局。埃及人态度强硬,觉得歼-6不值那个价,连试飞都懒得安排。   到四月中旬,谈判彻底中断。刘国民在宾馆里坐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做了个决定:不再跟军方谈,直接找穆巴拉克。   穆巴拉克当时是埃及副总统,空军出身,懂技术,更懂局势。1976年他访华时还见过毛主席,对中国印象不错。   但问题是,中方没理由直接联系他。怎么办?刘国民找到了驻埃大使姚广,让他出面联系副总统图哈密,设法递话给穆巴拉克。   没几天,穆巴拉克果然同意见面。那天他穿着便装,神情严肃。   刘国民一句套话没说,开门见山:“歼-6虽然不是最新的,但适合你们现在的战备需求。   我们不转让技术,只卖飞机。要买吗?”   穆巴拉克没急着答。他先听完中方讲的技术性能,再问了几个细节。   刘国民说得很清楚:歼-6皮实耐用,保养简单,越南战场上打过美军F-4。   再说维护成本,一架歼-6能顶两架米格-21。   穆巴拉克点了点头,最后一句话定了调:“我支持你们签合同。”   就这么一句话,埃及空军态度180度转弯。5月初,埃方主动重启谈判。   签约那天,文件摞了一大叠。具体数目是:44架歼-6、6架歼教-6、220台涡喷-6发动机、28台涡喷-8,还有一整套维修备件和服务。   金额定在1.67亿美元,预付款2700万美元,7月到账。   埃及人一边签合同,一边还嘀咕:“你们中国人真能熬,谈两个月都不走。”刘国民笑了笑:“我们出的是飞机,不是面子。”   这次交易意义大得超出想象。不光是钱的问题。这是中国军贸第一次真正“出口换汇”,也是中国战机第一次被中东国家采购。   第二年,埃及又追加了60架歼-7,金额2亿美元。这一下,中国军贸的口子彻底打开。后面索马里、赞比亚、孟加拉国都来问,连沙特和伊朗都主动上门打听。   当然,最直接的影响,是那笔外汇。靠这笔钱,中国引进了美国的“黑鹰”直升机、雷达系统,还为后来的“枭龙”打下了基础。中航技也从那年起,一步步成长为国际知名军贸公司。   说到底,这事能成,靠的不是飞机,而是人。刘国民不是空军专家,也不是外交官,但他有一样东西最值钱——敢想,敢做,能扛事。   当初只有5美元,他没退;谈判卡死,他找人破局;对方嫌货差,他讲应用优势。最后让一个几乎注定失败的任务,变成中国军贸史上的开篇之作。   他回国那天,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只有一句话在圈里流传开了——“5美元闯非洲,刘国民是认真的。”   现在回头看,那一年不仅是军贸的起点,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真正迈出国门的一步。从不卖,到会卖,再到能卖得好,中国靠的不是低价,是底气。   这底气,就藏在那一纸合同背后,也藏在刘国民那句“你们GDP比我们高,还要我们援助?”的直白里。

0 阅读:99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