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军人,却是中国的“众帅之帅”,我不信还有人看到他, 中国核科学“众帅之帅”——朱光亚!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小行星以其命名! 1950年他弃美归国,隐姓埋名主持原子弹、氢弹研制,起草纲领性文件,指挥40余次核试验,攻克“两弹结合”难关。他奠基核科学,培养人才,推动秦山核电站建设,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 朱光亚的归国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早有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他192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朱维谦曾在湖北教育界任职,这种家庭环境让他从小便接触到“教育救国”“科技强国”的理念,也养成了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1941年,17岁的朱光亚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师从物理学界泰斗周培源、吴大猷等先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目睹日军轰炸带来的家园破碎,更坚定了“用科学为国家铸盾”的信念,这段求学经历为他后来投身核科学事业埋下了关键伏笔。 1946年,朱光亚凭借优异成绩获得赴美留学机会,进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核物理专业,仅用两年便拿到硕士学位,当时美国多所科研机构向他抛出橄榄枝,承诺提供优渥的科研条件与生活待遇。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后,他立刻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联合52位留美同学共同发起《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大家“回到祖国怀抱,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这封信在留美学生中引发强烈反响,也成为他毅然归国的重要注脚,1950年春,他避开美国当局的阻挠,辗转多地最终从香港回到内地,彼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国家需要核科学,我就必须冲在最前面。” 归国后,朱光亚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一边讲授核物理知识,一边暗中为国家储备核科学人才。1955年,中央决定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他被秘密调入二机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隐姓埋名”生涯。当时中国核科学基础几乎为零,既没有成熟的技术资料,也缺乏精密的实验设备,他牵头从全国各地抽调顶尖科学家,组建起最初的研制团队,还亲自起草《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份文件后来被称为“原子弹研制的总纲领”,清晰规划出从理论设计到实弹试验的全流程,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关键指导。 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朱光亚不仅是技术决策者,更是团队的“粘合剂”。他深知核试验涉及物理、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需要不同学科专家协同作战,因此常常组织跨学科研讨会,鼓励大家公开讨论技术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当蘑菇云腾空而起时,远在指挥部的朱光亚没有欢呼,而是立刻组织团队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确认试验成功后,他才悄悄抹掉眼角的泪水——这一天,他已经等了9年。但他没有时间停歇,紧接着又投入到氢弹研制中,仅用两年零八个月,便带领团队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速度远超美、苏、英、法等国,创造了世界核科学史上的奇迹。 除了“两弹”研制,朱光亚还始终着眼于核科学的长远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他意识到核能和平利用的重要性,主动牵头开展核电站技术研究,推动秦山核电站立项建设,这座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的第一座核电站,后来成为中国核电事业的起点。同时,他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在核武器研究所期间,他坚持“边研究边育人”,带出了邓稼先、周光召等一批后来的核科学领军人物,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核事业的中坚力量。 从归国时的意气风发,到晚年仍为核科学事业奔走,朱光亚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与科技事业。他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一代科研人“以身许国、不计得失”精神的致敬。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而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至今仍在宇宙中运行,仿佛在继续见证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他不是军人,却是中国的“众帅之帅”,我不信还有人看到他,中国核科学“众
微笑着前行
2025-09-30 23:25:00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