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丁克夫妻离世遗产留给谁 费翔一语点醒众人:丁克的后果就是绝户,其实婚是一定要结的 孩子也是一定要生的, 网上总有人喊“不结婚不生娃才自由”,听着挺爽,可老了的难没人提。 别觉得“老了有养老院”就行,真躺床上动不了,连个帮你说话的人都没有。 这话题最近突然火起来,是因为一个挺扎心的新闻——上海徐汇区今年有3000多名孤寡老人,其中不少是丁克,他们离世后遗产无人继承,成了大问题。“无主遗产” 这个词,第一次这么具体地摆在大家面前。 全中国60岁以上的丁克家庭,已经接近200万户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几百万人,正面临或将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一辈子攒下的房子、存款、宝贝,最后给谁? 遗产最后去了哪里? 看看已经发生的案例,你就明白了。上海那位葛老伯,走的时候留下130万存款和一套房子。因为没有子女,也没留遗嘱,堂弟站出来说平时照顾得多,要求继承全部财产。法院最后判堂弟得到130万,房子呢?收归国有了。 北京的赵女士更典型,去世后叔姑舅姨整整9个亲戚对簿公堂。法院根据谁照顾得多来判决,最后经常送她就医的叔叔分到20%,其他八个人分剩下的。 按照《民法典》,没人继承的遗产,最终归宿就是归国家,用于公益事业。法律是这么规定的,现实也是这么执行的。 你以为的养老院,真会收你吗? 想象一下,你老了,揣着钱去养老院,人家就会高高兴兴收下你?事情没那么简单。 北京的丁玉老太太,83岁了,给养老院打电话,对方第一句就是“必须要有直系亲属签字”。她一辈子没结婚,哪来的直系亲属?养老院怕啊,怕你病了、瘫了,没人给你签字,没人替你交钱。 就算你有钱,养老院还要审核你的收入,要求你的退休金“打出点富余”。什么意思?就是住3000一个月的院,你最好有4000以上的收入。有子女的老人,根本不用受这种审核。 丁克夫妻的晚年,到底过得怎么样? 现实中的丁克晚年,是分化的。 80多岁的杨爷爷夫妇住养老院十多年了,每月花费一万多,占了退休金一大半。但他们挺想得开:“我们又没有子女惦记,有一分花一分呗”。 65岁的肖先生和陈女士已经开始考察养老机构,打算70岁入住。他们最担心的是“如果老伴儿先走,自己会非常孤独”。陈女士说得更直接,要是自己日后孤苦无依,她希望有了结痛苦的权利。 而45岁的秦先生夫妇,还享受着“无娃一身轻”的生活,每年出国旅行,周末远足滑雪。但他们也开始做养老规划了,买保险、做投资,提前准备。 年轻时潇洒,老了真会后悔吗? 抽样调查显示,只有23% 的丁克受访者表示遗憾,主要源自突发疾病时的无助感。这个数字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低。 但问题是,后悔这种事,就像鞋里的沙子,不到那个年纪,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步会疼。年轻时说“我的生命不需要用孩子延续”,老了躺在病床上,连个帮你问医生的人都没有,那感觉完全不一样。 现在该做什么? 如果你已经选择了丁克,或者正在考虑,有些事真的不能拖。 立遗嘱是头等大事。遗嘱可以让你决定财产给谁——朋友、慈善机构,或者某个对你好的晚辈。没有遗嘱,就只能按法律来,给那些可能几十年没见过的远亲。 考虑遗赠扶养协议也是个办法。北京顺义区的阮大爷就和同村人签了协议,对方负责他的生养死葬,他则把遗产留给对方。 钱要准备好。丁克养老,说到底是用钱买服务。秦先生夫妇买了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这是明智的。你要指望退休金,真不一定够。 丁克不是对错的判断题,而是一道责任重大的选择题。你选择了不带来新生命,就要为自己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负全责。 选择本身没有高低,但每一个选择都暗藏代价。丁克的代价,往往在人生的后半程才一次性结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第一批丁克夫妻离世遗产留给谁 费翔一语点醒众人:丁克的后果就是绝户,其实婚是一
繁华已落尽
2025-09-30 21:11:22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