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公里的油表,能飞多远? 飞不到安全,也飞不到人心。 那些在景区上空嗡嗡盘旋的“智能观光飞机”,很多连基本的适航证都没有,飞行员是培训三天的景区员工,飞机是厂家贴了标签的电动玩具。 乘客拍完视频,发完朋友圈,没人知道脚下这玩意儿,能不能撑到下个山坡。 这不是技术落后,是规则没跟上。 美国和欧洲的载人低空飞行器,续航必须超过80公里,还得有双电源、自动返航、应急伞,飞行员得有执照。 我们呢? 有些地方连“能不能载人”都没人问,只要游客愿意拍,景区敢上,就能飞。2023年河南一个项目,飞机电池过热迫降,人只是擦伤,可类似的设备,还在别的景区悄悄重启。 更讽刺的是,出了事,企业拿一份“游客自愿签署免责协议”就想撇清责任。 但今年6月,珠海一名游客因飞行器突然失灵坠地,脊椎受伤,法院判了:免责协议不能豁免基本安全义务。 这是全国第一例,不是巧合,是信号——司法开始盯上这片没人管的天空。 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创新不能绕开生命底线。 一辆电动滑板车都要符合国标,能载人的飞行器,凭什么靠“旅游试点”就能上天? 当流量成了遮羞布,当“体验感”压过了“安全感”,我们失去的不是一次观光,而是对天空的信任。 真正该上天的,不是带滤镜的短视频,而是明明白白的标准:续航必须够、设备必须双保险、飞行员必须持证、保险必须有。 不是要求多高,是底线不能再退。 别等出事了才说“早该管管”。 天空不是直播后台,不能靠点赞和转发来维持秩序。 想飞得远,先让飞机够硬,让规矩够硬。
40公里的油表,能飞多远? 飞不到安全,也飞不到人心。 那些在景区上空嗡嗡盘旋的
寒鸦栖复惊
2025-09-29 18:53: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