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他们真的这么认为! 美国智库对比中美五代舰载机,结论:F-35略胜歼-35一筹! 美国知名智库《国家利益》日前发文,抛出的中美五代舰载机对比报告,字里行间都透着纠结。一边承认歼-35的诸多硬优势,一边硬撑着给F-35C贴上“略胜一筹”的标签。 这份看似专业的分析,实则更像一场自说自话的平衡术表演。报告开篇还算实在,点出了歼-35在核心性能上的亮眼表现。飞行速度上,歼-35远超F-35C。 这意味着在航母对决的战场上,它能更快抢占阵位,也能在局势不利时迅速脱离,“先下手为强”的战场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双发布局更是歼-35的底气所在,相比F-35C的单发设计,可靠性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要知道在辽阔海域,发动机的稳定可比什么都重要。作战半径的数据更具说服力,美方自己推算,歼-35能达到1350公里,比F-35C足足多出200多公里,这意味着它能在更远距离发起攻击,让航母战斗群的防御圈外沿再向外推一大截。 可话锋一转,报告就开始给F-35C“找补”,只是这些理由实在经不起推敲。先说传感器优势,宣称F-35C的360度全视角红外探测器等集成传感器领先歼-35。这说法未免太过片面,五代机的信息优势从来不是单一设备的比拼,而是整套航电系统的综合实力。 歼-35搭载的是我国最先进的氮化镓元件雷达,这项技术比F-35C的雷达领先一代,探测距离和多目标跟踪能力都更胜一筹。仅凭一个红外探测器就敢夸下“传感器更先进”的海口,这不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吗? 更离谱的是武器系统的对比逻辑。报告称F-35C能兼容欧洲、中东、亚洲多国武器,而歼-35只适配中方武器,因此前者更先进。这是什么歪理?武器系统的先进程度难道看兼容范围而非实际效能? 阵风战斗机倒是全套西方武器配置,不照样在与歼-10CE的对抗中落了下风?我国的空射对地导弹家族早已枝繁叶茂,种类和性能都稳居世界前列,美方难道是选择性失明? 再说任务多样性,报告说F-35C能装SDB、JDAM等炸弹,用途比只能装6枚空空弹的歼-35更广。可舰载机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歼-35的弹仓设计正是为了在隐身状态下实现最强空战火力。 真要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歼-35难道不能挂载适配的精确制导武器?这种以偏概全的对比,实在难以服众。最终报告给出的“F-35C仍有明显优势”的结论,更像是强行圆场。 末尾那句“歼-35的优势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反倒暴露了其底气不足。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份报告从头到尾都透着“左右为难”的尴尬。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其实藏在利益链条里。 F-35系列是美国军火商的摇钱树,远销全球多个国家,要是直白承认它不如歼-35,不光军火商们会跳脚,那些采购了F-35的盟友也会人心惶惶。更别提国内的政治压力,要是被“懂王”之流抓住把柄,又是一场轩然大波。 可要是把歼-35贬得一无是处,又会失去公信力,毕竟歼-35的优势摆在明面上,瞒不住真正的行家。更重要的是,贬低对手就没法为军方“哭穷要经费”,毕竟“威胁不足”怎么好意思开口要更多研发预算?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造就了这份自相矛盾的报告。可战场上的胜负从不会被文字游戏左右,五代机的较量拼的是实打实的性能数据和作战体系适配性。 歼-35作为后起之秀,集成了我国在航空领域的最新成果,从隐身材料到航电系统,每一项都瞄准了现代海战的需求。它的1350公里作战半径,能让航母编队在更安全的距离投射战力。 双发设计带来的高可靠性,更适应海上复杂的作战环境。这些优势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技术突破实打实堆出来的。反观F-35C,虽然服役时间更早,也经过了实战检验。 但“一机三型”的通用化设计本就存在妥协,为了兼顾空军和陆战队的需求,舰载型的性能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它的单发设计在海上飞行时的风险,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1.6马赫的最大速度,在面对1.8马赫的歼-35时,更是落了下风。所谓的“武器兼容性优势”,在体系化作战的今天意义不大,毕竟实战中谁会让自家战机挂载别家武器去执行关键任务? 这份报告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其结论本身,而在于它侧面印证了歼-35的崛起已经让美国感受到了切实的压力。从当初的“不屑一顾”到如今的“纠结承认”,美国对我国舰载机发展的态度转变,恰恰说明我国航空工业已经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 而美国智库的这份报告,更像是给我们提了个醒:对手的评价可以听,但不能信,真正的实力提升永远要靠自己。至于F-35C是否真的“略胜一筹”,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靠“硬编”出来的优势,在真正的战场对决中,从来都不管用。
希望他们真的这么认为! 美国智库对比中美五代舰载机,结论:F-35略胜歼-3
不简单的幸福
2025-09-29 18:26: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