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91年,卫子夫绝望上吊自尽,临死前写道:“陛下,我跟你四十八年,太子据儿做了三十年太子,到最后竟然不如一个外人江充!”然后,卫子夫含泪而终,汉武帝居然只命人用小棺安葬了卫子夫。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她出身不高,最初只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位歌女。因缘际会被汉武帝看中,从此命运陡转。 不同于很多后宫争宠的女性,卫子夫在历史记录中一直是低调而克制的。她不擅宠术,也不爱权势,却凭借温和的性格和汉武帝的真心宠爱,逐步成为后宫之主。 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是西汉赫赫有名的军事统帅,卫氏家族也因此风光无两。但卫子夫本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分寸感,没有滥用权力,也没有插手朝政,这是史家对她最一致的评价之一。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太子刘据的身上。刘据是卫子夫与汉武帝的儿子,从小被立为太子,接受的是严格的儒家教育,也一直是汉武帝心目中最合适的继承人。 可惜他生不逢时,赶上了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爆发的时期。江充,这位官场上的“老油条”,因在查办巫蛊案件中“办事勤快”,逐渐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 江充本是外戚吕氏集团的残余势力,后转投刘氏皇权,其人精于揣摩上意,善于操弄权术。就是他,借着“肃清巫蛊”的名义,设计陷害太子。 巫蛊案本质上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清洗。江充布置巫蛊之物栽赃太子,并声称太子图谋不轨。 太子刘据一时惊慌失措,起兵自保,却被当作叛乱处理。汉武帝当时年事已高,对事情已经无法完全掌控,听信谗言,错误判断。 太子兵败自杀,卫子夫也在风声鹤唳中被剥夺了皇后之位,最后选择了自尽。她临死前写下的那封信,言辞并不激烈,但透出的无奈、委屈、绝望,令人难以忘记。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江充如何权谋精巧,而在于汉武帝为何会在晚年失察至此。卫子夫伴他近半世纪,太子亦为储君数十载。照理而言,君臣父子间信任应根深蒂固,怎会仅凭外臣片面之词,便轻易信以为真? 这正是汉武帝后期政治体系的一个缩影——专断、猜疑、权力过度集中导致判断力下降。巫蛊之祸不仅清洗了太子和卫氏家族,也使得整个朝堂陷入动荡。江充最后也没有好下场,被太子的旧部所杀,但这并不能挽回卫子夫母子的命运。 卫子夫死后,汉武帝下令仅以小棺安葬,这种态度的转变耐人寻味。一方面,可能是他一时情绪未平,仍相信卫子夫有所牵连;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于“政治正确”的考量,不愿给反叛者的亲属过高规格。 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启发,其实远不止宫廷恩怨这么简单。它反映出一个权力体系在缺乏制衡时的巨大风险,也说明信任一旦被破坏,哪怕是几十年的情感积累,也会在一夜之间清零。 卫子夫的死,是汉武帝晚年政治环境的牺牲品,而她的那封信,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历史不是用来消费情绪的,而是用来学习的。卫子夫的故事并不只是后宫剧的素材,它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警钟。
刘猪猪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而已,只是玩脱了,面子摸不下来,江充啥的,工具人而已
刘据不愧刘彻之子,卫子夫也是最刚烈的皇后。
你们知道卫氏有多强吗?连偏远的江西赣州都有卫氏族群遗迹。就像文中所说,西汉双壁+皇后,深耕西汉上层多年,外戚太强导致汉武大帝要削弱卫氏,所以才有江充之流瞎搞。没有汉武支持,江充十个胆也不敢造次。只不过刘据一直柔弱,突然刚强反抗,一直贤惠的卫后突然选择刚烈的结束生命。
新
年纪大还想着独断专权,发昏了
人生何处不相逢
汉武、唐宗晚年都是昏聩之君
流光 回复 10-05 19:21
李二妮死的早了,要是活到七十多,大抵也逃不过昏聩
用户47xxx39 回复 10-07 17:05
举全国之力东征高句丽失败,还不够昏的?唐书里只说东征未果,够含蓄的。也就是S的早点,才没有昏名。而王玄策一人圢服印度却被史记官一笔带过。李治时期,徐茂公,苏定方,随便一人都灭高句丽。刘仁轨更是击败日木。
因影
大多数皇帝晚年昏庸很可能是大脑机能退化所致,就像很多老年人老了痴呆一样,只是没到痴呆那么严重。
常乐
有什么难理解的,晚年的汉武帝已经疯了。
wuyuhua1031 回复 10-02 11:23
脑子不正常,伟大帝王晚年多有昏聩,玄宗更夸张,武帝只是一家不宁,玄宗可是天下动荡
回天 回复 wuyuhua1031 10-03 15:55
武帝也是天下不宁好吧,他造成的混乱不比玄宗少,只不过汉初的大臣根本没有造反的想法,那时的臣子为了名节杀自己全家都不带眨眼的,所以没乱起来。
旅途
人无聊到了极点,总会整点事情出来,所以这些伟大的帝王晚年都不太好。
用户36xxx65
本来就是武帝想清洗外戚势力,只是没算到刘据真的敢佣兵反抗。